新能源車玩終身質保,再次詮釋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
2023-02-28
燃油車時代的知識體系與配套體系都被沖擊,只要在現階段選擇新能源車,就免不了面對這一套“全生命周期”的陽謀。
汽車誕生至今不過百余年,大規模走進國內尋常百姓家也不過二十多年。但近年來,國內車市諸如“十年質保”、“終身質保”的聲音卻多了起來。是不應該實施超長質保嗎?不是的,作為大宗商品,質量本就應該放在核心位置。但如果說曾經觀致、寶沃的整車質保,出發點還是走創業的夜路跟自己壯膽,也是給消費者以信心。那現在的整車質保,似乎就越來越不對味兒了。
三大件都沒了,還要你的整車質保?
細究起來,國內車企的終身質保熱潮大約掀起于2017年前后。彼時恰逢中國汽車品牌一股集體向上的熱潮,例如領克、魏牌、寶沃等品牌基本都是那段時間被推向市場。在燃油車增量競爭尾聲階段,雖然中國品牌向上的道路只能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。但接下來還有一個更廣闊的舞臺在等著大家,那就是新能源汽車市場。而曾經或許只是品牌在向上道路中多抓的一把“稻草”的超長質保,又在新能源領域給撿了起來。因為相比過去,新能源車的整車質保,已經類似說便宜話一般的存在。
在失去了發動機、變速箱等老三大件之后,新能源車的所謂整車質保,更多向著三電系統展開,最多還捎帶著底盤在一起。日漸電氣化的零部件,最大的發展特點就是集成化。無論是初期對于電機、電控系統的集成,還是發展至今,甚至把電池包都壓入底盤的做法,都驗證了這一趨勢。于是,曾經熱門的三大件就算有什么毛病,比如寶馬N20、大眾EA888、日產CVT等等,只要找個靠譜的汽修店,基本都能解決。但在新能源汽車這塊,注定在潛在的維修保養方面,只能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。
當然,直接說終身質保是“便宜話”,聽起來似乎還是過激了,畢竟廠家們不是還在托底嗎?這點確實不能否認,但同樣不能否認的還有至少3點:限制條件多、保有量低、標準不清晰。首先在限制條件這塊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,比如僅限首任車主,必須按保養手冊相關規定在店內進行保養,以及車輛使用性質、改裝、重大事故等情況都有常見限制。其次,就算繞過了所有限制,在新能源汽車產品保有量相對較低的情況下,存量基數也影響到了真正能夠讓廠家“出血”的數量。最后就算事情有變化,也可以隨時改。反正也只是廠家層面的承諾,大不了老人老辦法、新人新辦法。最不濟還能抽身走人,對老人、新人也就都不需要交代了。
最后的標準不清晰則是依附于存量少,以及前面聊到的集成度高兩個點。由于存量少,市場與技術都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,很多評判標準難以統一,甚至就差一句“最終解釋權歸廠家所有”。具體舉例,比如新能源車的續航宣傳口徑到底應該以何種標準為主,不同使用條件下實際續航與官方續航的差異達到多少算是“不正常”,車企直接通過系統將消費者購買的電池容量進行“鎖電”等等。以上這些爭議相比燃油車就是相當不清晰的存在,于是燃油車時期有關內燃機本身,或者油路、電路,以及變速箱結構等等大規模批量化的維保壓力,無論從結構、基數還是規則上,現階段風險都并不大。簡而言之,相較燃油車時期,廠家的話語權更大了。
整車質保綁定車主,實現“終身”賺錢
那么通過終身質保,空手在消費者那頭刷一個好感度就是全部目的嗎?對新能源車市而言,恐怕不止如此。因為電氣化的快速發展不僅在技術上沖擊了傳統內燃機,還沖擊了一整套傳統汽車產業運轉體系。而想要重新架構這套體系,則需要所謂的超長質保來助一把力。這就得重提前面預埋的2點:限制條件多,以及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。
超長質保對于消費者的潛在誘惑是毋庸置疑的,即使是燃油車,有質保期護體,似乎車主們在冷車狀態下也敢對著CVT變速箱大腳油門了。但想要得到這個誘惑,就必須付出代價,即按期、按量在指定位置進行固定維保。否則就算“脫保”,那么所謂的超長質保也就無從談起了。另外,燃油車時期,車主們至少還能打開發動機蓋,假模假式的瞅一瞅。進階一點的,自己動手換個空氣濾芯,甚至換個機油也不在話下。但到了電動車這邊,還能知道玻璃水往哪加就算不錯了。
基于新能源車的消費場景,車主與廠家和經銷商的關系,在售后環節開始變得不透明。在產品質量方面,車主基本只能依賴官方。于是超長質保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更加穩固,也就更加不敢輕易掀翻官方售后的桌子。反正相比燃油車,新能源車的保養不是已經很簡單、很省錢的嗎?何況充電可比加油省多了,也就不在乎這一塊多出一點了。但僅僅參考特斯拉Model 3的保養情況,包括空調系統、冷卻液、制動液、防凍液,以及“非常重要”的定期檢查等項目,平均到每年,數百元的開銷是很輕松就能實現的。但相比燃油車保養中對于耗材的看重,新能源車的保養重點則落腳在所謂的“工時”上。
這一套邏輯背后其實也很簡單,畢竟從渠道看廠家,在切換新能源賽道之后,除了賣車能賺錢,甚至賣零部件(電池),賣軟件都能賺錢。但到了渠道這邊,原本售后部分的重要利潤來源眼看被削弱,又受到直營沖擊。等于廠家那邊蛋糕越來越大,渠道這邊蛋糕反而縮小了,這自然無法穩固曾經的合作。除了在創立之初沒有渠道負擔的新勢力們(事實上除了特斯拉,大部分新勢力也是直營摻雜加盟),對于當下絕大部分從燃油車切換賽道的傳統品牌而言,在開疆拓土的時候,渠道的支持是不能失去的。何況就算有一天渠道都掌握在廠家手里,那么售后這塊曾經的富礦如果還能繼續發光發熱,豈不美哉。
那么對車主而言又該咋辦呢?燃油車時代的知識體系與配套體系都被沖擊,只要在現階段選擇新能源車,就免不了面對這一套“全生命周期”的陽謀。但挑選產品本就是一場權衡的過程,只要個人需求與產品力足夠契合,比如能在更合適的價位,體驗更好速度、靜謐、經濟性等等。就好比“早買早享受,晚買有折扣”。時代變了,道理沒變。
2023
/
02-28
所屬分類:
行業動態